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A股转熊六部曲及其特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1 8:32:28  文章录入:萃富网  责任编辑:cuiv

  第一部:垃圾股价满天飞

  熊市并非从天而降,早在2007年的「狂牛」阶段,已经埋下了「熊市」的种子。

  自去年3月起,A股用短短不足3个月时间,迅速攀上4,335.96点历史高位。三个月内利好遍地,不少企业在这段时间加速扩张,收购兼并消息频传。投资者信心极度乐观,沪市每日成交量由600亿元水平增至2,500多亿元的历史最高峰。

  回顾那段「大牛市」,做多动力主要集中于二三线个股和一些「垃圾股」。被视为「垃圾股」指标的ST板块指数,由1,333.79点急升至2,595.01点,涨幅接近翻番。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的国际知名投资者,当时已对中国股市持保守态度。

  第二部:指数上行无成交

  「5.30」大跌紧随狂牛而至,A股两度震荡后再攀高峰,升势更为陡峭。又是三个月时间,上证综指从3,500点升至6,100点,不费吹灰之力。

  然而两市成交量却自「5.30」起一蹶不振。沪市单日成交量一度跌破600亿元,多数时间维持1,400亿元水平,最高也仅有2,200亿元。根据道琼斯总结的牛熊三期理论,股价进一步攀升,成交量却不能同步跟上,「大跌就可能出现」,A股已进入「熊市第一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作「牛市第三期」。

  第三部:只赚指数不赚钱

  更令投资者担心的,是「只赚指数不赚钱」:不论指数大涨小涨,仅有两成大盘蓝筹股收涨,其余个股全线下跌,即市场所称的「二八现象」。指数暴涨之下,已有大量股民受损。

  由《中国证券报》和大智慧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印证了这一猜测,在11,205位被调查者中,2007年获益的内地股民不足半数,其余全部亏损。其中有18.61%亏损幅度在20%到50%之间,更有2.44%投资者亏损过半。

  第四部:热点散乱难选股

  6,100点上回调后,上证综指经过两次筑底,于2007年末至2008年初再次迎来短暂升势。投资者热情重燃,成交量由调整时的地量开始放大。但对股民而言,选股在此时已经十分困难。奥运题材、天津题材、消费板块……每天的盘面热点都不尽相同,同一热点很难延续升势。分析师不约而同地用同一个词形容当时的市场:热点散乱。

  市场对于6,100点「回调」的看法悄然转变,一些基金经理私下议论,「可以局部认为牛市已经结束」。包括高盛在内的国际投行,加入了看空行列。A股进入「熊市第二期」,普遍意义上的熊市到来,持续性下跌一触即发。

  第五部:恐慌性甩卖频现

  恰在投资者难以抉择之时,美国次按风波、华南暴风雪接踵而至,以1月15日为分水岭,A股步入跌途。如果说在下跌前两日市场尚存信心的话,随着次贷风波蔓延及2008年的货币紧缩政策确立,越来越多的割肉盘加入了恐慌性甩卖行列。

  尽管下跌过程中上证综指曾有两次反弹,但都没有吸引足够的资金参与。微弱反弹后的急速杀跌往往又在一到两个交易日内将反弹成果悉数吞没。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套现离场,进一步加速了股价下跌,熊市被绝大多数投资者确认。

  第六部:蓝筹权重齐破发

  上证综指跌至4,000点附近后,投资者再度陷入观望。当时的普遍观点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向好的大势并未改变,上市公司估值水平也趋于合理,大跌似有非理性之嫌,指数在一周内重新回到4,500点位置。

  形势随即开始恶化,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似乎超出了预期,而在年初面临的巨大通胀压力,以及上市公司年报不理想等多重打击下,极度悲观气氛开始蔓延。再融资圈钱和大小非解禁的各种利空消息甚嚣尘上,管理层没有实质性利好政策出台也被视作利空。几轮杀跌之后,包括中国太保在内的大盘蓝筹股相继破发,被视为熊市到来的重要标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