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如何在震荡的股市中学会生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0 8:28:13  文章录入:萃富网  责任编辑:cuiv

 2008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加深,全球股市在第一季度震荡不已。无论是美国股市还是香港股市都是如此。随着全球股市的暴跌暴涨,以及国内雪灾的出现,从而使得国内也出现少有震荡。比如1月28日,随着美国股市重挫后,国内A股市场也不可避免。沪深两市股指双双大幅低开,在金融、有色、地产、钢铁、石油等权重板块集体杀跌下,沪市大盘一路震荡下行,一举突破4700、4600、4500点三个整数关口,股指狂泄不止,两市只有少数个股上涨,恐慌情绪继续蔓延,整个市场哀鸿遍野。尽管经过几个月调整,国内股市仍然没有重振雄风。

  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最近A股市场低迷与暴跌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受“美股—港股—H股—A股”联动影响,投资者面对持续下跌、震荡不安的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售。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出现股市恐慌性抛售时,投资者既不要随市场起舞,也不要贸然进入。应该沉着冷静,观察清楚整个市场的基本形势,以静制动。

  可以说,就目前国内外经济来看,2008年国内股市的震荡是常态。因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波动一定会反映到股市上来。但是,面对震荡不安的股市,投资者是不是就远离市场,只做局外人。这显然不是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投资者要密切关注市场之变化,既要看整个国内外市场的经济大势,也得多做功课,观察个股,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机会。

  比如,对于中国股市长期发展,市场已达成共识:中国股市从长期来看,即10年以上,是非常被看好的。尽管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并没有结束,而且这种快速增长仍然会保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在本文看来,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内仍然会保持在一个持续快速增长水平上。

  因为,尽管目前中国经济经历几十年发展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其发展潜力巨大;二是中国是一个巨体经济(而不仅仅是一个大国经济),其内部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或存在很大差别,这种不平衡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缺点也是优势。如果能够通过好的制度安排将这种缺点转化为优势,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而中国的经济强劲发展则是支持中国股市长期繁荣的关键。比如说,石油消费。有谁能够在10年前想到过,中国汽车市场会发展这样快,而汽车市场的发展自然也就带动中国居民石油消费。那么10年后中国居民的石油消费会如何,没有一定的想象力,一般是想象不出来的。如果说,中国居民的石油达到发达国家一半水平,那么中国居民的石油消费有多大,投资者就会心中有数了。石油市场是这样,其他市场的情况都是如此。因此,从长期来看,有强劲的中国经济支撑,那么国内股市长期发展繁荣是必然的。

  不过,从中期(半年至2年)来看,中国股市面对的困难与问题很多。比如,中国股市指数经过短时间快速飚升之后,市盈率达60倍以上了,有些上市公司甚至更高。这样高的市盈率,上市公司盈利能否持续。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融资成本(即利率水平上升)、人民币升值、新合同法实施、新的税收制度改革、美国经济可能的衰退等因素来看,都不利于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从数据来看,在近两年,上市公司的素质,包括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能否有实质性的提高是十分令人质疑的。

  加上投资者成熟及心态的调整,前一轮大众股民的狂热将下降而减退。同时,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实施,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政府对股市的制度建设会进一步深化,对股市的监管会更严格,比如不允许国企炒股更加严格,严厉处罚内幕交易,严厉阻断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等。这些政策实施,对中国股市要想制造早两年的狂热都会起到严厉的遏制作用。因此,从中期来看,国内股市进行一定程度调整也是题中之义,股市的震荡也不可避免。因此,在这一时期,投资者进入股市就得多作一些功课,多分析,这样才能够找到适应自己的投资机会。

  从中国股市的短期(6个月)来看,以及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来看,其股市上下大幅震荡是不可避免。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年报披露周期还未结束,美国次贷问题对全球经济产生的损害程度目前无法做出最终统计,这些因素使得A股短期的走势变得更加复杂而又敏感。因此,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国内股市将会出现较为震荡的格局。

  另外,从中国股市的基础性制度来看,其面临的问题与风险更多。特别是由于中国股市基础性制度缺乏,与成熟的市场相差很大,因此,中国股市随时都面对着计划观念回归。即如果股市出现大幅下跌时,总是会有人出现把其责任推给政府,并要求政府出台救市政策,从而完全扰乱整个市场基本法则。当股市上涨太快,又会有人出来说,股市有泡沫政府要干预。如果这样,中国股市更是会震荡,所面对的问题与风险会更多。因此,在这样的市场中,投资也得通过投资组合的方式来分散风险,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机会。

(易宪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