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零售商业、医药零售等行业,分析师多半没有采用此类方法估值,也就是说,以往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公司的价值。因此对其影响相对较大。
还有一个问题,税收问题对价值重估的影响有多大?我们认为,税收问题可能导致公允价值模式降低公司价值。如果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将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这会增加公司的所得税,导致投资性房地产现金流下降,从而降低公司价值。目前对于公允价值模式的税收问题还没有相应规定,如果公允价值模式使得原有的折旧摊销的税收扣除效应消失的话,对公司股东而言是不利的。
我们同时也认为,即使由于税收因素而使得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下降,但重估价值的提升也与公允价值相一致。
另外,部分拥有城市土地的公司的搬迁也具有享受价值重估的机会。或者说,受到税收因素的影响,部分公司可能不愿意体现出公允价值带来的价值提升。但是,如果实施搬迁,特别是土地纳入政府的其他使用范围,那么,隐性的价值必然显现出来。不过,这类收益体现的更多属于一次性收益,市场机会也属于交易性的,除非土地使用权不会发生转移。
市场操作策略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到,在2006年的行情中,投资性房产的市场表现已经较为充分。因此,投资者对市场机会的把握更应该从实际的收益提升与股价表现力度两个方面来分析。在投资策略上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注地产增值潜力大的公司。在零售上市公司中,投资性房产较多的是小商品城、G益民、G穗友谊、豫园商城等,投资性房地产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已经成为了股价表现的催化剂。初步测算,G益民的土地重估带来的每股收益提升达到0.06元,而小商品城的价值重估则对每股收益的贡献达到0.42-0.56元。小商品城的持续成长性良好,公司管理规范,股价仍有空间,投资者可以中长线持有。
医药零售类公司中,一致药业、桐君阁、上海医药等公司也有自己的物业,不过,对业绩的总体影响不大,股价的表现已经较为充分。相对而言,一致药业仍有一定潜力。
第二,关注搬迁概念的交易性机会。搬迁概念体现的更多属于一次性收益,市场机会也属于交易性的。我们认为,时点的把握可能更重要。较为典型的是沪东重机、江南重工等世博概念股,搬迁的进程形成阶段性的机会。
第三,不要忽视价值回归带来的风险。在2006年的行情中,投资性房产的市场表现已经较为充分,部分个股已经将利好透支,建议投资者注意价值回归带来的风险。
上一页 [1] [2]